上海百萬下崗工人“消失”
2008年10月27日 13:54:18 來源:中國經濟周刊
剪皮,走線,機梭飛轉……這是一個手藝嫻熟的補鞋師傅,他叫曹大民,在上海市雙遼支路張華小區門口擺了個修鞋攤點。拿他自己的話說,他是一個“原裝正版”的下崗工人,和曾經的“待業青年”或現在的“失業青年”不一樣,手裏曾揣著閃爍著榮光的“鐵飯碗”,當年是上海皮鞋廠“正式職工”。
今年54歲的曹師傅,1990年和自己的2000多個同事一樣,因為工廠倒閉,一夜之間成為“下崗工人”。
據不完全統計,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,上海先後有100多萬國營工人加入曹師傅行列;在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上海,龐大的產業工人群因為所在工廠的關閉、轉產和改制,紛紛下崗,組成一道別樣的“灰色風景線”。
到了2003年,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宣布:上海市已沒有下崗職工,“再就業服務中心”已全部關閉,成為首個“下崗工人”消失的城市。
“下崗工人”作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,最具悲劇色調的“活化石”之一,他們與中國改革開放大時代背景下的其他群體一樣,在歷經觀念、生存和發展的歷練與巨變之後,以嶄新的生活態度和精神風貌融入社會變革發展的大潮中,不僅成為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代表符號之一,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。
“下崗”已成為歷史名詞
“雙下崗”家庭的“苦樂年華” 傍晚,上海雙遼支路有點熱鬧,燥熱一天的市民,三五成群出來納涼。
2008年7月19日,按照張華居委會指點,記者找到了正在小攤修鞋子的曹大民。“這是我的第二份工作。”身著藍裝,黝黑消瘦的曹師傅一臉平靜,“我的‘本職’工作是在社區做清潔工。”
他告訴《中國經濟周刊》,自己現在的月收入900多元,自己必須擴充點手藝,“如果不是女兒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,一家三口生活還過得去”,供孩子讀書,使自己家在經濟上“有些壓力”。
記者調查了解,在上海較早下崗的工人中,與曹師傅處于同樣生活際遇的有不少。三口之家月收入不足2000元,供養一個讀大學的子女,生活顯得“捉襟見肘”。
“這兩年物價漲得老高,錢不值錢,糧油價格都在翻倍,一進菜市‘錢包’就‘吃緊’,我們只好在日用方面減少開支,生活總得過下去的。”閔行區虹莘路紅明小區盧大媽面對記者有點激動。
這位1994年從上海第15棉紡廠下崗的盧大媽說,好在精打細算,還可以過得去。她把自己的置換房“借”(出租)了出去,每月有1800的房租收入。“正好可以支付在上海師大就讀兒子的生活費,自己住差點不要緊。” 盧大媽告訴記者。
上世紀80年代末,盧大媽的愛人就從上海畜產常豐食品有限公司下崗了,屬于典型的“雙下崗”家庭。
2008年6月16日,在有關方面配合下,記者在上海的靜安新城小區對下崗工人作了一次粗略的調查。下發問卷100張,回收91,調查對象是45~60歲的國營企業下崗工人。
收回的問卷表明,夫妻雙下崗的家庭比例相當高,佔了66%。而且,他們的家庭結構較為相似,都是夫妻倆帶一個正在讀書的孩子。
這些人大都從城中心靜安區遷來。拆遷時,或許為了“心理安慰”,當地政府把這個小區取名“靜安新城”。據不完全統計,這裏住著下崗工人2000余人,可以說是上海市“下崗工人”的一個社會縮影。
“哄鬧”的龍茗路兩側,不少是下崗工人擺的地攤。
去年,上海市允許部分街道“擺灘”,也為許多“下崗工人”擴大了自己的“生存空間”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